不只是流行词 席卷世界的萌文化到底从何而来
时间:2015-10-23 来源:六零G 作者:admin 浏览:次
▽由来是日本的漫画和动漫
「萌」这个字的使用起源于日本漫画·动画文化中故意的误用。使用时机是二次元爱好者在形容「极度喜欢的对象」或「对于某一对象很有好感」的时候。按中文语法来说,是作为「可爱」「喜欢」的同义词来使用。其适用范围大大超过了漫画·动漫的范围,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日常用语广泛使用。但是,并不等同「可爱」,「萌」这个词用在表达对对方十分喜爱的时候,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意识在里面,它的含义已经超过了「对方很可爱」这种单纯的现实描写。也就是说,「萌」和「萌文化」在中国流行是有文化、政治的因素。
▽创作作品里多用「萌的要素」
「萌文化」发源于漫画·动漫界。因此,创作者在动漫或有漫画·动漫色彩的电影等处经常有意的使用「萌的要素」,这是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。
文化产业根据消费力旺盛群体的需要来进行生产,这本身没有好坏之分。而且,市场确实有给予这些影像作品的制作人足够的好处。但是年轻世代以及上个世代的人对「萌物」、「萌的要素」、「萌文化」的喜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,究其根源是没那么容易的。
▽取代「可爱」「喜欢」
「萌」流行的原因是因为「萌」成功取代了「可爱」、「喜欢」。它破坏了传统的语言秩序,给予了使用者某种能动性以及快感,因此这种表现十分流行。判断是「可爱」、「喜欢」的场合,所需要的是公认的客观的原则。但是完全是自我表现的「萌」,它没有必要符合客观的道理,也没有必要只走在中规中矩的路上。也就是说,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是「萌」,对于其他人没有兴趣的东西也可以毫不犹豫说「萌」。
「萌」并不仅仅是流行语之一这么简单。文化、政治的意味也包含在里面。这个词经过了 10 年还在流行就是有以上的因素。
▽「萌」吸引了「无性」的世界
当然,「萌文化」中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。那就是「无性」。「萌」的对象如果是没有性别的限制,在流行文化中常规定下的两性的存在方式就可以有所解放。这种解放,说是创作者的解放,还不如说是观众的解放。观众能够轻易接受这种对象的话,他们就可以跳出性别之分的二次元构造框框,也可以体会到心理负担解脱的快感。
▽对象「宠物化」引起的逃避矛盾
「萌文化」能够被认为是在流行文化中具有意义的一个新领域。给予死板文化体系的一种新选项,也给予消费者更强有力更多元化的力量。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,「萌文化」中对象被「宠物化」,引起逃离现实矛盾的心理,在艺术创作上也背离了批判性的价值取向。
文化在进步,人类在成长。「萌」作为一般文化领域来看的话,还不如认为对于「萌」的冲动是回归到最初的原始情绪,这种观点更有意义吧。
责任编辑:admin